老子荣辱观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荣辱观及其现代意义
邹顺意
摘要:老子《道德经》阐释了中国最早的荣辱观。老子荣辱观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老子荣辱观的现代意义是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荣辱观;现代意义
一、老子荣辱观概说
荣辱观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对人的言行是非荣辱的总的看法、总的立场观点。它的作用主要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伦理的层面上指明社会价值导向,引导人们趋荣避耻,形成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推动社会进步。
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恶之规定,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正是在这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第19章),从而返朴归真的成长之道。“上德若谷”(第41章)的品质,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就会采取“无弃”(第27章)的态度;表现在恩怨问题上,老子主张“报怨以德”(第63章);表现在荣辱观上,便是“宠辱不惊”(第13章)。
老子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老子的“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第28章)已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知耻乃做人之本。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第13章),一个人受到宠爱和侮辱都会感到惊喜或惊恐,重视大忧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这种人不可能成为“上德若谷”的人。只有一个人能做到“无私”(第7章)、“忘我”(第13章“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能忍辱负重时,就不会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而是“宠辱不惊”,这是老子所提倡的,也是一个人最好应当做到的,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们需要正确看待得失,时时处处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一时得失,注意调整心态,正确对待,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之中,这样的人才才能放心把管理的重大任务交付给他。
老子曾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18章)“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第19章)这是中国最早的荣辱观。
老子也曾告诫世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46章)毋庸置疑,人都是有欲望的,一个人存在某些合理的欲望是正常的,但必需知可得与不可得,明礼明度,知足常乐。如果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就必然会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的去攫取。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贤文》),在老子看来,社会上的一切罪恶和灾祸,人间的一切矛盾和纷争,都源于“不知足”。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可欲(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痛苦)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又指出:“甚爱(过分爱声名)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这就是说,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止”才能“不殆”,只有“不辱”,“不殆”,才有人生的欢乐.
正因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胸怀,所以老子在荣辱观上,提倡“宠辱不惊”。在老子看来,世俗之人由于名利得失之心太重,缺乏“无私”,“无我”之意境,在他们的心目中,“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第13章)所以,一旦受到宠爱或屈辱都会感到意外的惊喜。惊与喜是以“小我”的得失利害为转移,失去心灵的宁静和平衡,整天为宠荣与屈辱所惊扰,这叫“宠辱若惊”,这是老子所反对的。老子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胸怀若谷,做到“无私”,“忘我”,置荣辱、祸福、生死于我之度外,视之为身外之物,那还有什么惊喜可言 这叫“宠辱不惊”,是老子所提倡的。在老子看来,只有“知其荣,守其辱”,做到弃尊荣守辱卑,成为“上德若谷”的人,方可达到“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28章)的圆满境界。这是为后世所称颂的一种美德。
二、老子荣辱观的现代意义
老子倡导的为人之道时至今日,对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老子的人生哲学智慧,虽然是在二千多年前针对人类古代文明的社会弊病而发,但它慧具有超前性和普遍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代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崛起,老子所揭露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与道德水平下降的矛盾现象更突出,更严重。在现代社会中,利欲熏心,权钱交易,道德虚伪,心理失调,精神失落,人际关系紧张,正啮噬着当代人的和谐生活。老子人生哲学包含的真理颗粒,可以使人们从思维方式和人生艺术上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刻反思,起到某些救弊补偏的作用,从而推动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返朴归真。老子的人生哲学虽有某些消极因素,但在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则是一剂针贬社会心理疾病的良药,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力,闪烁着人生的智慧之光,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转换老子思想,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洒脱,更自由,在人生路上潇洒走一回。这是老子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非常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它的实质问题就是解决什么是光荣?什么是可耻?为什么光荣?为什么可耻?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等方面。它的基本问题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形成了不同的荣辱观,有的人所以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美丑,就是因为私心膨胀,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党和国家集体利益。老子荣辱观为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养料,特别是其“行不言之教”“无有,入于无间”的德育思想方法给我们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以启迪。
三、老子荣辱观现代借鉴中应注意的问题
因为老子“盖出于史官”,长期冷静观察和精心研究历代成败得失,具有深厚的历史素养,所以往往以史学家的眼光来看世界,设计未来,其荣辱观所追求的是社会稳定,有相当的历史高度,有鲜明的治世论色彩,所以被称为“君人南面之术”。同时,老子往往“以自隐无名为务”,满足于当一个“隐君子 ”,以在野派的真纯与自尊,跟权力保持距离,专注于下层社会,对现实有深刻认识,因而产生对人民的同情与对时代的忧虑,其荣辱观所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其本意是“以德抗权”,“以道抑尊”。可见追求个性自由与社会稳定是老子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老子的荣辱观是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为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作了贡献。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存在,反映了人们的心理要求。   老子试图对奴隶社会的僵固思想进行批判与否定,企图给予人们精神世界以广阔的自由度,是对奴隶思想束缚的顽强的抗争,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老子的人格独立,尊重个性,顺应客观规律等思想,在思想方法上有相当的科学性,在汉唐初期建设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与现代社会荣辱观的发展趋向有不少吻合之处,可以借鉴。   老子荣辱观中的清心寡欲、淡泊功名、宁静致远、宽容大度、大公无私,利而不害、坦诚直率等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构建也十分有益。   因此,老子荣辱观绝不是历史的沉渣,相反是传统荣辱观中值得重视的历史遗产。经过去芜存菁的研究,借以丰富和拓展今天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新思路,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 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文彦南.杭州师院学报〔J〕,2006,5
〔2〕 道家哲学智慧与企业家的潇洒人生.葛荣进.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