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教师德育能力的分析-邹顺意


  对中学教师德育能力的分析
-邹顺意
内容摘要:德育
关键词:中学教师德育能力
一、中学教师及其德育能力的涵义
中学教师是中学德育的主导力量。同广义的中学教育者相比较而言,中学教师是一类素质相对较高,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具有相应的德育知识和技能的中学教育者,他们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代言人,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有组织的,统一一贯的,是中学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参与者。
如果说德育意识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前提条件,那么德育能力则是顺利开展多种德育活动的现实基础和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力保障。没有德育能力的辅佐,德育目标便形同虚设,德育意识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了飘渺虚幻的东西。
中学德育活动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组成的,每一种活动都必然要求教师具有一种或多种能力,且各种德育活动之间,德育与其它各育活动之间也有一个协调的问题,由此决定了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复杂多样的能力结构。这些能力包括德育预见能力,德育传导能力,德育活动控制组织能力,德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鉴别能力,中学德育研究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类型和结构同时也是其它各育顺利开展所必须的,是作为一名好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共同的能力结构。因此,具体到中学德育领域,我们认为中学教师的德育责任能力和德育移情能力很重要。
二、中学教师的两种重要的德育能力
(一) 德育责任能力
德育责任是对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和中学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和义务,本来属于道德素养问题,但是它同样也是一个德育能力的问题。中学教师承担着或大或小的多种不同的责任。从责任对象来看,包括对学生的责任,对社会必须履行的教育责任,与家长、领导和同事沟通合作的责任等;从责任内容来看,有思想教育责任、道德教育责任、政治教育责任、法制教育责任、心理健康教育责任等;从责任途径来看,有教学的、教育的、组织课外活动的责任等等。在这诸多的责任中,教育者往往面临抉择和冲突,如同一德育活动中各种德育责任的协调和安排问题,个人与他人德育责任的合作分工问题等,这就要求中学教育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具有充分的责任意识,有明确并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的能力,又要善于协调各责任之间的关系并予以妥善处理,合理分工,避免对德育工作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德育责任除了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自身特点:一是责任主体的集体性,中学德育是全体教师都必须完成的任务,本具有合力的效果,但同时又造成了责任扩散现象。因为学生品德的好坏变化可能是特定教师引起的,但也可能是教师共同影响的结果。二是责任效果的延迟性,这一点则是由德育的迟效性特点决定的,特定的德育影响往往要几个月乃至几年才显露出来。三是责任体验的模糊性,这是前两个特点的自然延伸。由于这些特点,在具体教师身上就可能出现责任淡薄,甚至无责任意识,出现成绩则相互争功,反之则相互推诿的现象,后果是导致教师群体的分裂。
因此,中学教师应着力加强自己的德育责任能力。首先,要提高德育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自己德育主体的地位,克服消极的社会心理因素。中学德育的成败是大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责任,这是推不脱也改不掉的!可以这么说,全心全意开展中学德育,我们是责无旁贷的,必须抛开个人的私心杂念才能争取德育工作的主动,必须站在祖国教育事业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树立责任伦理意识。其次,我们还要善于在各种德育责任中间统筹安排,分清责任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不能因其它各育任务繁重而无意中冲淡了自己的德育意识,相反,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德育渗透性的特点,把德育和其它各育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保持平衡。
(二) 德育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理解、分享他人或群体情感的能力,它是以温情、理解和情感认同为特点的,并与角色换位能力紧密相关。前者属于情感范畴,后者属于认知范畴。德育过程是一个以情感为重要手段的信息流动过程,这在高职阶段表现得明显,在某种程度上,中学教育就属于一种情感教育。因此,中学教师若能具有较好的德育移情能力,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中学教师的德育移情能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同情、接纳和信赖。教师如不能设身处地与学生分享忧伤与快乐,不能沉醉于学生的社团活动,就没有权利谈论学生问题。成功的教育者就是要使自己变成一个学生。二是教育者之间的移情换位可以促进彼此的团结互助,相互理解和支持,形成牢固的教育活力。三是对学生群体的移情换位有助于及时掌握班级道德气氛,获得德育信息,把握道德舆论导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德育。
德育移情能力是教师在德育实践中不断形成和提高的,它的水平与教师个性的道德发展成熟水平密切相关,是呈正比的,道德水平愈高则移情能力愈强。所以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中学教师提高移情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德育移情能力存在以下四种不同水平:
1、 自我中心水平。这一水平表现为个人具有自我意识,倾向于从自我出发而不从别人的角度加以考虑。这是德育移情能力发展的最初阶段。
2、 相对主义水平。这一水平表现为教育者在某种情景中能意识到别人的不同观点,自己认为正确的在他人看来未必正确。因此,这类教育者懂得应完全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特性,能体现教育教学民主,但是他们对学生情感渗入不深,不能使自己便成一个学生,因而不能真正地与学生移情换位。
3、 相互换位水平。这表现为彼此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处理问题。教师能以真诚坦率,表里如一的态度对待学生,真正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既有浓浓的人情味,又有执着的教育信心,既看到学生的缺点但又相信学生可以成长好,既尊重学生“求独立、求发展、求成熟”的自然倾向,又能充分体现社会的教育要求等,师生关系一般很融洽,然而这正是成功德育的必备条件。
4、 抽象换位水平。移情能力发展到最高阶段表现为师生双方均能超越个人的局限,从社会的高度来衡量道德判断和成熟的价值,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同情和理解也会导致学生彼此的相互谅解和宽容的道德气氛。这样,教师通过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生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宽容的气氛中受到移情训练,逐步走向道德成熟,这才是德育和道德发展的理想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35
〔2〕吴兴伟.高职高专教师基本素质状况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3〕夏秀利,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
〔4〕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