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怎样才更有效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怎么才更有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是方法,又不止是方法。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始聚焦于课堂,试图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近段时间,对于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怎样才更有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开展了广泛实践,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经验。这些来自于一线的经验,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们与现实的教学环境相融合,经过了课堂的检验,可以方便地在教师与学校间“移植”而不会带来“排异”的问题,因此它们也是新的经验与理论生成的基础。
从这些鲜活的经验出发,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把它们概括为“讲故事”、“做项目”、“明事理”三个层面。
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怎样才更有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是方法,又不止是方法。“讲故事”、“做项目”、“明事理”是教的三个方面,也是教的三个层次,“故事”使生动的情景进入课堂,“项目”使真实的任务进入课堂,而“事理”使丰富的文化进入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活了、深了、广了”。沿着这样的三条路径,职业学校可以找寻开发出更多的富有实效的方法,使教学的效果倍增,并使职业学校的教学进入不断上升与开放的轨道。
讲故事,让教学情景化
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喜欢采用的、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
职校生较之于普通高中生更愿意“听故事”,因为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原因,职校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一般,教学中对“趣”的要求更高,因此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对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课例进行了剖析,发现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建构教学是适宜而有效的,具体的方式多种多样。
情景化讲故事。某旅游专业教师把学生带到当地少数民族住户家中,在客厅里给学生讲授民俗知识。学生们围着教师而坐,静静地听她讲故事,当地历史上发生的那些真实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没有黑板,没有多媒体,但这些故事把学生带到了生动的情景当中,不知不觉间,民俗知识的记忆与体验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讲自己的故事。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自己都是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教师就是有经历、有实践阅历的教师,他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穿插介绍一些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对学生而言弥足珍贵,因为这些故事的背后是经验,而这样的经验正是要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
数字化讲故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不知不觉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其中之一是数字化讲故事,即通过信息技术来具体化或虚拟化教学情景,以增强教学效果,有教师尝试让学生通过“数字化讲故事”的形式培养相应的能力,则更是在实践层面上深入了一步。
许多课程教学都有可能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建构,教师也易于掌握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要讲好故事,关键是如何构建故事,从实际的经验来看,好的故事往往是真实的、生动的、有着内在逻辑的。故事的作用是构建一种情景,提供学习者角色扮演的机会,这种“情景”与“角色扮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知识的学习与情感的体验。   做项目,用任务来驱动
项目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一种主流形式,在上海、浙江等地,项目教学已经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项目教学的组织是通过任务实现的,即“用任务来驱动”,通过“任务”来“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驱动”即学生的“做”或是“行动”,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自然形成与发展。
目前困扰一线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的组织,即怎样的教学组织才是可行的、有效的。对此,各地开展了广泛的实践,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已经探索出了多种富有成效的组织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与策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移植性。
其一是采用导生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高度“分化”的特点,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教学会因“分化”过大无法实施;同时,教师精力有限,教学需要助手。因此“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的做法就自然产生,特别是在实训课的教学中,这样的做法成效尤为显著。从教学反馈的情况看,让导生帮助学生是一种更好的“教”,因为它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导生也受到激励,从而更快地获得能力的提升。
其二是运用任务单。学生的“做”是需要引导的,即便是在有导生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使教学过程更为有序与合理,需对教学的实施设计一条行动路线,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对结果做出评估。这是一个任务的细化过程、任务完成的导向过程,也是一个结果的导出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开发了多种类似的“文本”,用于帮助学生的学习,这样的文本除了任务单外,还有“导学单”、“工作页”、“进程表”等。
其三是协同化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一般是一个协同的过程,项目教学的最高形式就是协同化的学习,它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务的分配,同一任务的不同部分由不同的人完成;二是任务与时间的关联,完成任务的质、量与时间联系在一起;三是与他人之间的协同,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协同化的学习反映了协同化的工作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协作意识进而提升职业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仔细分析学生“做项目”的过程,我们发现学生实际上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与物的关系,主要是指与工具的关系,涉及到技能层面的能力;二是与他人的协同,涉及到各种人际的沟通与协调;三是与自己的关系,即通过作品进行自我反思与强化。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学生“自然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做项目”本身隐含着职业教育特殊的教学价值。   明事理,用文化来浸润
曾经有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是比较狭隘的,在观念上停留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层面。
近年来,职业教育内部进行了更多的反思,认识到职业教育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与更高位的追求。
好的职业教育不应停留在一个个“点”上,即培养学生非常具体的知识或是技能,而应是一个“场”,这个场就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文化”。在这个场中,学生得到了浸润,职业素养与个人品格得到了提升,这种浸润会超越“涂色”的层面,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以及整个职业生涯发展。
关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学校在与企业的广泛互动中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尽管职业具有多样性,职业教育具有层次性,但是企业与社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他们需要的是“肯做事、会做事、能把事情做好”的人,这就需要“明事理”。
这是一种“高位”的教学,要让学生“明事理”,只依靠显性的课程是不够的,而应采用“环境育人、全员育人”的办法,这就是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即通过隐性的课程来实现更高的育人目标。
在这一方面,职业学校也取得了许多的经验,并在学生的成长与企业的评价中得到了肯定与证实。
一是引进企业文化。目前在各职业学校广泛推行的7S管理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实训教学与实训基地采用7S管理以后,育人的功能大大强化。7S管理中非常强调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事后的整理与反思,这样的企业文化渗透进职业学校的课堂后,能在整体上帮助学生掌握做事的一般方法与原则,把课堂中的细碎知识与技能整合在一起,获得可迁移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
二是渗透职业文化。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养成与人格形成,潜在地帮助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我们曾观察到一位一线教师在外科手术教学中的一种特殊设计,他让全班学生站着上课,结果教学效果很好。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职业文化,医生是站着为病人动手术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从事某个特定职业要遵守的道理,也即“明事理”,这会成为他从业过程中永远的记忆。
三是浸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自身独特价值的一部分,它在学生的培养中具有独特作用。有一所职业学校,其校园文化的特点是重视行为规范的养成与吃苦精神的培养。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该校学生每天要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要为学校与他人做许多事。结果几所学校的学生到同一个企业实习,最后留下来的多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最后都得到企业的重用,这就是校园文化的潜在影响。
课堂是相对封闭的,又是渴求开放的。当课堂中引进了企业文化、渗透了职业文化、浸润了校园文化之后,课堂就有了职业味、有了企业味、有了教育味,这样的职业教育就成了有品味的职业教育。

编辑:Admin